GB 8965.1——2020《防护服装 阻燃服》的解析
1标准名称、适用范围、术语与定义 标准名称方面,为规范标准命名,新标准名称由“防护服装阻燃防护第1部分:阻燃服”修订为“防护服装阻燃服”,标准命名更加规范。 适用范围方面,新标准删除“熔融金属附近操作”场所,“有易燃物质并有发火危险的场所”修订为“有易燃物质并有轰燃风险的场所”,并删除了“本部分不适用于消防救援中穿用的阻燃防护服”。 术语与定义方面,新旧标准共同定义了续燃时间、阴燃时间的定义,并明示损毁区域内部产生红热现象其持续时间不计入阴燃时间。 新标准对术语的新增和修订,进一步完善了新标准内容,为产品分类和质量考核提供了依据。2阻燃服的分级 依据使用场合的差异,旧标准将阻燃服划分为A,B,C三个级别,并明确了应用场所。但在实际生产和应用中,发现C级阻燃服的实际应用和检测量较少,且多数C级阻燃服的阻燃性能已达到B级要求,故新标准删除了C级阻燃服及其要求,将阻燃服划分为A、B两个级别,但为明确应用场所,可参考旧标准对应级别的应用场所规范阻燃服的使用环境。3技术要求3.1面料的技术要求 阻燃面料可分为本质阻燃和后整理阻燃面料两大类。作为阻燃服最外层并与火焰等热源直接接触的一层,面料的阻燃性能和理化性能直接决定了阻燃服的内在品质。相对于旧标准,新标准在面料的阻燃性能以及理化性能方面均有较大程度的变化。3.1.1阻燃面料的阻燃性能要求 新旧标准在耐洗涤标准选用以及各防护级别对应的阻燃性能指标方面存在差异。3.1.1.1面料阻燃耐洗涤要求 旧标准要求按GB/T17596—1998《纺织品织物燃烧试验前的商业洗涤程序》洗涤后,面料的阻燃性能达到规定的要求。对于A级和B级阻燃面料洗涤次数为50次(缓和洗涤12.5h,漂洗1.5h,漂洗过程中换水两次,后脱水4min);而C级洗涤次数为12次(缓和洗涤12.5h,漂洗0.5h,漂洗过程中换水两次,每次换水前脱水4min),但均未明示干燥方式和洗涤剂类型。 新标准要求阻燃面料在洗涤前后的阻燃性能均相应达到规定的要求,在无特殊说明时,新标准要求按照GB/T8629—2017《纺织品试验用家庭洗涤和干燥程序》,统一要求采用A2型洗衣机正常搅拌洗涤12.5h,漂洗8h,漂洗过程中换水两次,每次换水前脱水2min,后悬挂晾干;或使用A2型洗衣机并使用中性洗涤剂,按照GB/T8629—2017的4N方式洗涤50次。 值得注意的是,在试验方法部分,新标准明示如为一次性使用的阻燃服,阻燃测试前可不经过洗涤预处理,即对于用即弃类阻燃服,可不考虑其阻燃性能的耐洗涤性能。3.1.1.2阻燃性能技术要求 旧标准仅对A级阻燃面料提出了热防护性能指标,而新标准要求所有阻燃面料均需达到规定的热防护性能值。相对于旧标准附录A,新标准引用的GB/T38302—2019完善了测试操作流程,删除了人体组织对二级烧伤的忍耐程度表,引用了Stoll曲线的公式。 新旧标准均要求A级阻燃服用面料的续燃时间和阴燃时间均不超过2s,损毁长度不超过50mm;B级续燃时间均不超过2s,损毁长度不超过100mm;但新标准将B类阻燃服用面料的阴燃时间由不超过2s修订为不超过4s。新旧标准均要求在阻燃测试过程中,面料不得出现熔融、滴落现象。 旧标准按GB/T5455最新版本的规定执行,而新标准明确要求按GB/T5455—2014《纺织品燃烧性能垂直方向损毁长度、阴燃和续燃时间的规定》的规定执行。3.1.2阻燃面料的理化性能要求 虽然旧标准未明示阻燃面料的类型,但从阻燃面料的理化性能要求来看,旧标准仅包含机织面料,而新标准将针织面料纳入其中,并要求胀破强力不低于200kPa,松弛尺寸变化率为-5.0%~+5.0%、起球不低于3级,此外还就色牢度进行了规定。 新旧标准对阻燃面料的甲醛含量要求一致,均要求直接接触皮肤类的阻燃面料的甲醛含量不高于75mg/kg,而非直接接触皮肤类的甲醛含量不高于300mg/kg。 为提高阻燃服的安全性,新标准依据GB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的规定,要求禁用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且无异味;并要求阻燃面料的透气率不低于50mm/s,提高了对舒适性的要求;与此同时,新标准删除了面料弯曲长度要求。 (1)断裂强力与撕破强力。旧标准要求面料断裂强力洗前不低于450N,洗后不低于400N;撕破强力(洗前)不低于25N。新标准依据面料的单位面积质量分类考核机织物断裂强力和撕破强力,当单位面积质量高于200g/m2时,洗前与洗后断裂强力均不低于450N撕破强力不低于35N;单位面积质量不高于200g/m2时,洗前与洗后断裂强力均不低于300N,撕破强力不低于25N。新标准基于面料的单位面积质量,考核阻燃面料的断裂强力与撕破强力,考核方式更合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新标准基于单位面积质量考核面料的撕破强力,但因实际使用过程中阻燃服通常采用工业洗涤方式洗涤,对面料的撕破性能要求较高,建议将撕破强力提升至50N较为合理。在实际生产和应用时,甚至有用户要求撕破强力不低于70N。 (2)透湿率。旧标准要求阻燃面料的透湿率不低于6000g/(m·24h),但在满足其他理化性能指标的前提下,透湿率很难达标,故新标准适当降低要求,规定透湿率不低于5000g/(m2·24h)。 (3)起球。对于机织类阻燃面料,新旧标准均要求不低于3级,按GB/T4802.1《纺织品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测定第1部分:圆轨迹法》的规定执行;而对于针织类阻燃面料亦要求不低于3级,但按GB/T4802.3《纺织品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测定第3部分:起球箱法》的规定执行。 (4)水洗尺寸变化率。对于机织物类阻燃面料,新标准将水洗尺寸变化率由-2.5%~+2.5%修订为-3.0%~+3.0%,执行标准由GB/T8629最新年号版本修订为GB/T8629—2017,并明示采用悬挂晾干方式干燥。此外,新标准还对轻柔洗涤和手洗时的洗涤模式和洗涤次数进行了规定。 (5)热稳定性。新旧标准均要求阻燃面料按规定条件热处理后的最大尺寸变化率不超过10%,但新标准修订了检测样品数量。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防护等级阻燃服用面料其热处理温度存在差异,A级热处理温度为(260±5)C,B级为(180±2)C。 (6)色牢度。新标准不仅分类考核阻燃面料的色牢度,并对考核指标进行了修订,且删除了耐水(渍)色牢度。机织物阻燃面料的耐皂洗(变色/沾色)色牢度由不低于4级/3—4级修订为不低于3—4级/3—4级,并要求针织物阻燃面料亦不低于3—4级/3—4级。新标准不再考核耐湿摩擦色牢度,要求机织物阻燃面料的耐干摩擦色牢度不低于3—4级,针织物不低于3级。耐汗渍(变色/沾色)色牢度方面,新旧标准均要求机织物阻燃面料不低于3—4级/3—4级,新标准要求针物物阻燃面料不低于3级/3—4级。 (7)pH值。新标准依据GB18401—2010中B类纺织品的要求,将pH值从4.0~9.0修订为4.0~8.5,提高了对面料安全性的要求。3.1.3阻燃面料的外观质量 阻燃服面料质量方面,旧标准明示应符合GB/T17591—2006《阻燃织物》中对外观质量的要求9)。而新标准未提及阻燃面料外观质量方面的要求,但从规范性引用文件来看,新标准适用的阻燃服面料,亦需满足GB/T17591中对外观质量的要求。3.2里料的阻燃与理化性能要求 旧标准未明示阻燃服是否可使用里料以及使用里料时里料的理化性能,新标准明示当使用里料时,参考阻燃面料的洗涤方式,要求洗涤前后其阻燃性能和理化性能应满足规定的要求。 阻燃性能方面,要求续燃时间不超过2s,阴燃时间不超过4s,对损毁长度的要求较低,不得烧透即可(即损毁长度不超过300mm),且不得出现熔融、滴落现象。 热稳定性方面,新标准要求里料在热处理后的最大尺寸变化率不超过10%;对于A级阻燃服的里料,采用(260±5)C烘箱加热5min;而B级则为(180±2)℃烘箱加热5min。 对于里料理化性能指标,新标准按直接接触皮肤类面料要求,规定甲醛含量不得超过75mg/kg、禁用可分解致癌芳香胺燃料、无异味,但无色牢度方面的考核指标。3.3缝纫线、附件、辅料与衬布 对于缝纫线,新旧标准均要求缝纫线的断裂强力不小于10N,(260±5)℃烘箱加热5min后,无熔融和烧焦现象。 对于附件、辅料,新标准明示在规定的状态下,经260℃烘箱加热5min后,扣、钩和拉链均不得出现燃烧、熔融或者变形情况,并能解开,保证了接触火焰后阻燃服的快脱功能,以避免人员烧伤。此外,新标准明示反光带、荧光材料等配料,其阻燃性能应与阻燃面料一致,并新增了使用荧光材料时的颜色性能要求。 使用热熔衬时,新标准明示了采用GB/T8629—2017中的4N洗涤模式,评估敷料部位的耐洗涤性能。3.4服装质量要求3.4.1款式与结构 新旧标准均明示阻燃服款式应简洁、实用、美观,可根据实际需要选用上、下装分离式或衣裤(帽)连体式等款式,但均未提供建议使用环境。阻燃服的结构应适应作业时的肢体动作,便于穿脱。在旧标准的基础上,新标准新增功效学要求,要求着装进行规定动作时,阻燃服应始终包覆躯干和四肢,包覆部位不得露出,并就规定动作进行了详细描述。3.4.2号型与规格 号型与规格方面,新旧标准均要求阻燃服的号型应参考GB/T13640《劳动防护服号型》的规定,超出其范围按档差自行设置,成品测量位置及主要部位允许公差应符合FZ/T81007《单、夹服装》的规定,但新标准删除了阻燃服成品尺寸极限偏差表。值得注意的是,FZ/T81007适用于上、下装分离式服装,对于衣裤(帽)连体式的衣长尺寸极限偏差,可参考旧标准执行。 从标准内容来看,FZ/T81007适用于机织类服装,但不适用于针织类服装。对于针织类阻燃服,应考虑增加对称部位尺寸互差等方面的考核要求。3.4.3缝制 旧标准对不同缝纫类型(明暗线、包缝线、手动针、三角针)、锁眼和钉扣的缝纫针距进行了分类要求,并要求裤后裆接缝和肩缝接缝强力不小于320N,但在规定缝纫针距范围,接缝强力很难达到,可操作性不强。新标准对机织类和针织类阻燃服分类考核,对于机织类阻燃服,新增对袖隆接缝的考核,考虑到在旧标准要求的缝纫针距范围类,接缝强力很难达到,故新标准将接缝强力由不低于320N修订为不低于225N。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机织类阻燃服,旧标准规定接缝强力的测试方法按GB/T3923.1《纺织品织物拉伸性能第1部分: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条样法)》的规定执行,新标准要求按GB/T21294《服装理化性能的检测方法》规定的方法进行,新旧标准选用的测试标准在试样规格、试样数量和测试方法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而对于针织类阻燃服,其接缝强力按照FZ/T70007《针织上衣腋下接缝强力试验方法》规定的方法执行,并要求裤后档接缝与腋下接缝强力不小于74N。3.4.4外观评价 在阻燃服外观评价时,新标准特别注明室内标准光照明的照度不低于600Ix,略高于工业场所检验照明照度要求,但新标准未说明参考平面及计算点,可参考GB50034—2013《建筑照明设计》以水平面为参考平面,距地面0.75m为参考高度[10,进一步规范检验照明的照度要求。3.4.5成衣水洗后的尺寸变化率 新标准进一步明示采用GB/T8629——2017中的4N程序进行洗涤,机织类阻燃服采用悬挂晾干方式干燥,而针织类阻燃服采用平铺晾干方式干燥。新旧标准对机织类阻燃服成衣水洗后的尺寸变化率的范围规范一致,但新标准未明确针织类阻燃服成衣水洗后的尺寸变化率范围。3.4.6成衣整体热防护性能评价 新标准参考ISO13506—1《Protectiveclothingagainstheatandflame-Partl:Testmethodforcompletegarments-Measurementoftransferredenergyusinganinstrumentedmanikin》,增加假人轰燃试验,预测着装者在爆燃后的烧伤情况,并规定了穿着各级阻燃服时假人二级烧伤和三级烧伤面积之和与总面积的最大比例。 假人轰燃试验可精确模拟火场环境,计算烧伤程度并绘制人体表面烧伤图,模拟穿着阻燃服时的隔热性能,可快速、直接评价阻燃服的整体热防护,筛选可在危险情况下有效提高生存率的阻燃服!1-4121。但假人轰燃试验设备特殊,测试成本高,且新标准要求按ISO13506—1规定进行测试,若严格按新标准执行,只能送往国外检测,检测费用高昂且测试周期长,严重影响我国阻燃服的正常生产、采购周期,因而考虑到我国现实国情,不建议将假人轰燃试验列为必检项目,作为可选检测项日较为合理。4检验规则 旧标准将质量缺陷划分为严重缺陷、重缺陷和轻缺陷共3类,明示了阻燃服各性能指标和标准规定技术要求之间的满足程度,以及其与缺陷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规定了单件产品合格判定规格和批量产品合格条件。 从标准的表述来看,新标准基于技术指标对产品热防护性能的重要程度,进一步明确了产品质量缺陷划分依据,质量缺陷类型划分更为合理。新标准将质量缺陷划分为A、B和C共3类,以各项质量缺陷累积计算,并规定了成衣的合格条件。相比于旧标准,新标准对单件阻燃服的合格判定更为严格。值得注意的是,新标准未规定批量产品的合格条件。此外,亦未明确抽样规则。5标识 新标准要求每套阻燃服上应有包括合格证、使用说明和图形符号的永久性标识,并对合格证标识内容进行了补充和修改,并要求对于一次性阻燃服,需注明“不可洗涤”。此外,新标准还对使用说明包含内容进行了要求。据报道,循环50次洗涤后,国内大部分阻燃服的标识难以识别,甚至洗掉12],持久警示作用减弱或消失,不满足永久性要求。6结语 与旧标准相比,新标准最大差别在于删除了C级阻燃服及其要求、面料弯曲长度要求;增加了针织类阻燃面料及其服装的技术要求、可分解致癌芳香胺燃料限量与异味要求;修订了缝纫针距的技术要求和指标、裤后档接缝和肩缝强力的指标要求,增加了袖窿缝和部分接缝强力的要求;修订了热稳定性和热防护性能检测样品数量,并对检验规则进行了修改;增加了阻燃服的标识要求,对合格证标识内容进行补充和修改,明示了使用说明应标注的内容。新标准的修订强化了标准的合理性和先进性,有利于企业生产的规范和劳动者权益的保护,符合国家、行业和企业的利益要求。但也应注意到,新标准未明确规定各级阻燃服的使用环境,不利于使用企业对阻燃服的选用;未要求永久性标识的耐久性要求,不利于标识警示作用的长期保持性,建议增加对永久性标识的耐洗涤性能要求和测试方法。